为什么曾经扎堆抢占市场的外资企业,如今像“约好了一样”纷纷撤离中国?微软、惠普、IBM这样的科技巨头,曾在中国高歌猛进,如今却集体挥手告别。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退出的企业涵盖了制造业、科技业等核心领域,一时间让人摸不着头脑:外资撤离,现在成了潮流了吗?
2024年的数据更让人揪心。全年外资直接投资净流出总额高达1260亿美元,11月一个月就高达169亿美元,一下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冰冷得像冬天的北风,把外资“退潮”的现实吹拂得赤裸裸:“全球巨头跑了”,成为经济圈的高频词。
可是,这场“退潮”真的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简单吗?背后是不是有更深的逻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琢磨这事儿。
早在2019年,三星就果断关闭了其在惠州的智能手机工厂,把生产业务挪到了越南。这乍听起来挺突然,但背后隐藏的是全球市场的深刻变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三星曾在中国市场上风光无限,但后来华为、小米、OPPO这些国产品牌崛起,价格压得滴水不漏,加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已经饱和,三星的市场份额从高峰时期的20%一路滑坡到不到1%。试问,这剩下那点儿份额,三星还值得守着吗?
再说福特。这个百年车企曾是中国市场的宠儿,但最近几年,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登场,福特这样的传统燃油车巨头,日子越发难过。2020年,福特关闭了哈尔滨的生产厂,眼下整个市场都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像比亚迪这样的本土车企,不但价格战玩得溜,还在技术上步步创新。福特掰掰手指头一算,眼下花大价钱硬抗新能源潮流,显然不是明智选择,那就干脆先退了再说。
当然,还有苹果。尽管它并未彻底撤离,但供应链悄悄搬家的动作早已开始。印度、越南成了它的“新宠”,那里劳动力成本低、制造环境日渐完善,比起中国的制造成本逐年上升,无疑优势明显。iPhone的生产正在加速离开中国,这是苹果为全球化布局下的一步妙棋。
但也有些外资企业选择逆流而行,特斯拉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可谓狠狠抓住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红利。它不仅没有撤离,反而打算把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翻倍!在外资摩拳擦掌“撤裤子”的同时,特斯拉偏偏来个“逆转跑位”。
不过它也不是高枕无忧。比亚迪等国产新能源品牌发力价格战,不断蚕食市场,再加上本地政策保护的隐形“天花板”,特斯拉的日子也不算太轻松。也就是说,特斯拉的扩张独具行业特殊性,但不能代表整体趋势。
外资企业撤离的现象,表面上看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但细究之下,几大原因的叠加催化,才是背后真正的推手。
近年来,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国际经贸环境骤然升温,一些针对外资企业的监管政策也让人心里发毛。企业决定去留,往往不会只看眼下,而是要算“长远账”,当未来商业风险难以预测时,撤离成了他们的安全选项。微软、惠普和IBM的动作,就多少掺杂了这样的心理预期。
曾经得天独厚的中国制造优势,如今正悄悄变味。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趋严,生产条件“内卷”得厉害——干同样的事,外资企业发现现在得花更多成本,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寻找像越南、印度这样的“成本洼地”。特别是像苹果和三星,本身利润空间就有限,离开中国成了回避成本高企的必然选择。
再说竞争对手。本土企业凭借地利人和,近些年发展迅猛,像华为、小米、比亚迪这样的国产选手,不但研发投入加码,而且懂得贴近本土消费者的喜好,外资企业根本插不进缝隙。
三星变得“没市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被华为、OPPO、小米直接瓜分。而福特被打败,背后的主谋就是比亚迪们迅速占坑。
最后再看外资自己的算盘。事实上,这些企业撤离中国,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全球资源分配的新策略。在他们眼中,中国已经不是“非你不可”的制造中心,而是供应链网络中的一部分,外迁是风控的一种方式罢了。
外资企业的撤离,会带来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高端制造的空缺不好补。 外资的带走,不是只搬走了工厂,而是顺带拿走了相关产业链的高端技术,比如在芯片制造、AI研发这类领域,某些外资企业的撤离可能会让中国在技术升级的道路上短暂放缓。
技术与资源的流失,引发担忧。 曾经我们依赖国际企业的技术支持与合作,现在“老师”跑了,咱就得逼着自己硬学。这是压力也是动力,本地企业能不能扛起大旗,还需要很长时间证明。
本土企业的机会来了。 三星走了,那小米、华为就多一些市场份额;福特退了,理想、小鹏们就少一个对手。可就像顶替强队踢球的替补选手,你得保证自己能跟上节奏,才能守住这个位置。
外资企业扎堆离开的背后,有经济周期的规律,也有地缘环境的变动,而制造业的未来究竟是“留”还是“走”,还得看中国如何回应这一波撤资潮。在我看来,外资撤离未必全是坏事,也许,它会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起点。这局棋怎么下,得看我们的下一步棋有多稳、走多远了。
赞(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