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古代丧葬制度,为何成了变相炫富的仪式?
本頁主題: 古代丧葬制度,为何成了变相炫富的仪式?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扯高裤子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311
威望:40 點
金錢:118668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15-12-07

古代丧葬制度,为何成了变相炫富的仪式?

正逢清明假期,在此先愿逝者安息,还没走的都健康平安。
清明节的头等大事儿就是给逝者扫墓。死亡这件事儿是谁都不能逃避的事儿,但每个人都比较避讳这个话题。其实中国古代对死亡没有现在这样的忌讳,而是重视死亡。
每逢有人故去,都会有隆重的葬礼,也就是出殡、殡葬。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的特点。
这些制度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在《周礼》中,就对殡葬礼仪做了规定。比如说,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死了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了叫崩,先秦时代的人就用“山陵崩”做暗号,指天子死亡。诸侯死了叫薨,士大夫死了叫不禄,不能再拿俸禄,老百姓死了就叫死。
除了叫法不同之外,像是死人埋葬规模、死人穿什么衣服,吊孝时间多长,用什么规格下葬,用什么东西祭拜死者都有严格的要求。因为规矩太多,不少人怀疑,当时的人能不能记得住,或者能不能遵守这些规定。后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这套制度也执行不下去了。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建立,殡葬制度又开始被重视起来,当然所有制度还是建立在周礼之上。尤其是统治者对下葬这件事儿格外重视,格外遵守那些对他们有利的丧葬制度。
道理很简单,生前荣华富贵还没享受够呢,死了之后当然要继续享受了。
秦始皇陵就是个例子,光是一个陪葬的兵马俑,就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陵墓那个坟包的规模就相当惊人,更别提地下埋的东西了。
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录:“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地宫里仿照皇宫建了个宫殿,各种奇珍异宝把陵墓塞满了。相信司马迁并没有进入秦始皇陵参观,但这些风言风语,到他的年代也传播了100多年了。
时间来到汉文帝在位的时候,汉文帝属于在那个年代比较进步的皇帝,相比其他统治者,已经算是勤俭爱民了,不过这也只是相对而言,之前一篇“汉文帝与霸陵”中,有过论述。
文帝的遗诏里面说了,自己死后,全国上下吊孝时间不能超过27天,而且陪葬品不能太多。一来节约财力,二来省的被盗墓贼惦记。当时有大臣劝诫文帝,如果想保自己陵墓千年无人问津,除了隐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少放陪葬品。可见那个时期,由于贵族们的厚葬,已经有不少盗墓案发生。
相比汉文帝来说,他的孙子汉武帝在这方面就没什么顾忌了。
汉武帝这人一生征战,大破匈奴,明面儿上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这种人一般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死后自然还得风光一把。于是汉武帝的茂陵也是汉代帝王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甚至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史书中对茂陵陪葬品有一句记录“不复容物”,意思是陪葬品多到塞不进去的程度。夸张是夸张,但也表现出当时人们的厚葬习俗。
除了陪葬品多,殡葬礼仪也很繁琐。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甭管是思想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要效仿周礼,殡葬制度也一样。
殡葬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葬前之礼。这一阶段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殓、哭丧、停尸等内容;第二阶段为葬礼,包括告别祭典、送葬、下棺三个环节;三是葬后服丧之礼,也就是披麻戴孝的守灵。
这套制度不光达官显贵要执行,一般老百姓,也都按照这套礼法殡葬。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王朝不复存在,殡葬也有变化。虽然此时礼节上还是跟汉朝类似,但是陪葬品的数量大为减少,而且真正完成全套礼节的人少之又少。这跟当时中国社会动荡有关系,兵荒马乱的,下葬这种事儿讲究速战速决,赶紧埋了就得了。这套殡葬方式,被后人成为“渴葬”,可以理解为:渴望赶紧下葬。
随着唐朝再次统一全国,殡葬这事儿又恢复了秦汉时期厚葬的传统。
尤其是唐朝中前期,值得一提的是,从唐朝开始,普通官员百姓,在墓前可以立碑了,上面刻着墓志铭或者此人的生平。在此之前,这只是帝王的专利。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衣食足而知荣辱”嘛。人民衣食无忧了,才有心思考虑死后的事儿。于是甭管是当官的还是平头百姓,对待葬礼这事儿,又重视起来。唐朝总结了前人葬礼的礼仪,发展出66道葬礼程序。
虽然礼仪繁琐,但是陪葬品数量大为减少。道理很简单,活着的人留着自己用。唐朝包括后来的宋元明三朝,对陪葬品要求其实并不高。像是唐三彩,就是专门给死人用的,活人压根不用。这跟汉朝有很大区别,汉朝陪葬品都是活人生前用的。而到唐朝,生前用品不陪葬了,留给子孙接着用。弄点儿便宜的仿制品陪葬,是那意思就行。
虽然如此,唐三彩的制作成本还是不小的,大家可以理解为:扎了个特别贵的纸人。
陪葬品少了,礼仪自然要繁琐一些,毕竟古人事死如事生,东西不给死人用,礼仪再简化,就说不过去了。
从宋朝开始,殡葬业虽然有了进一步发展,但相比于唐朝之前,还是简化很多。讲究薄葬,说白了就是给活人解心疼,只不过活人不再投入更多的金钱,给逝者陪葬了。不过,到了清朝,殡葬行业再次迎来繁荣。满人入关之后,为了快速与汉人和睦相处,打出“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孝顺这事儿,人活着,你干什么都不明显,人死了,你怎么做都不过分。
就拿慈禧老佛爷出殡来说。当年慈禧去世的时候,大清已经接触世界了,不少洋人目睹了那个场景。有一位荷兰记者在日记里这么写的:慈禧太后的灵柩被抬往清东陵,那一路100多公里。送葬队伍最前头是几百名护卫骑兵,装束整齐,举止得体。后面是一列牵着马的奴仆。再往后是几百名随从,他们轮换抬着慈禧的灵柩。队伍中,还有大量纸人纸马,他们被排到冥府打前站,纸人之多,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慈禧太后陪葬品也非常奢华,清东陵曾经被孙殿英盗过,后来估计又被不少盗墓贼筛过几遍。就算这样,留下来的宝物,经过专家估计,也得值几千万两白银。这要算上被盗的那些,价值不可估量。有人估计,整个慈禧葬礼,花了大清朝上亿两白银,约等于五六个北洋水师。
不光是慈禧,其他皇帝也都差不多。而且皇家出殡铺张浪费,礼仪繁琐的做法,深刻影响改变了民间殡葬习惯。比如说,给逝者盖棉被。清朝官方奉行藏传佛教,陀罗经被是藏传佛教密宗的圣物。这种被子又叫往生被,盖在死者身上能求得死者罪灭福生,来世平安。陀罗经被这玩意是皇家专属,除非皇帝开恩赏你,你私自用属于僭越,杀头诛九族。老百姓既然用不了真的,就用假的凑活,往死者身上盖很多层被子,也祈祷死者来世平安。
不过随着清朝覆灭,陀罗经被这东西就流向民间,像是清朝末代太监总管小德张,他妈在1928年去世。清朝灭亡了,也就没什么僭越不僭越了。小德张在天津给他妈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送葬陪葬怎么豪华就甭说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德张他妈身上盖得那床陀罗经被了。这要是大清国还在,漫说小德张一太监,王宫贵胄也不敢用。
陀罗经被虽然民间可以使用,但它的制作费用还是很高,寻常人家根本用不起。大多数人,为了讨口彩,选择用丝绵被代替,陪死者下葬。甚至一度出现这么一种情况:老家儿快要咽气时,家里所有嫁出去的闺女带着各种棉被回来。那些被子有的是纯丝缝制,老人一生都没见过这么好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葬礼规矩,其实咱也知道,虽然老话说得好,死者为大,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葬礼甭管怎么风光,死者也不知道,葬礼怎么样都是给活人看的。
与其在葬礼上表现自己怎么孝顺,不如趁活着的时候,多多陪伴一下。有句老话说得好:活着不孝,死了瞎叫。亏了心的人,才在葬礼上多下功夫呢。

赞(3)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4-07 00:4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1-11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