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64 點
註冊:2019-08-01
|
正文: 从此,同治咸丰两朝的剿夷还是抚夷的争论,不复存在了。恭亲王和文祥确定了新的大政方针,首先是以夷器和夷法以制洋夷。也就是说,清国应该学习西洋人文化中的军事部分,购买外国武器,学习制造外国武器,聘请外国人帮助清国的军事现代化事业。 另一方面,自强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实现的,在清国自强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前,清国应该谨守与西方各国的条约,以避免再起战争。 他们的决策,当然遭到当时朝廷上绝大多数重臣们的驳斥和反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满人大学生倭仁,他可是当年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在学术地位上,和曾国藩齐名。 倭仁大义凛然,驳斥恭亲王学习洋人的主张,他号召大家应该“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抵御洋人的侵袭。 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倭仁的观点中,在他的论证过程中,是真正有他的亮点的,倭仁说,“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用大白话说呢,就是俺听说啊,一个国家要立的正,关键是在要注重礼仪道德,而唾弃权术阴谋;解决国家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大家的三观,而不是在这些表面的技术。 必需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他是说到点子上的。首先,恭亲王这是在耍权术阴谋啊,按现在的说法,恭亲王是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哦,先假装和洋人交朋友,学他们的军事技术,在学到以前,尽量遵守条约,不起战端。等学成了。。。嘿嘿,这不是小人的权术阴谋,是什么?其实对阴谋诡计的鄙视和唾弃,对公义的追求,东西方主流文明传统是一样的啦。近代历史上,德国思想界信奉强权就是真理,结果是什么下场? 其次,关键是在人心,对表面的军事技术,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迷信和崇拜,一直是清国急功近利的道路。论到更深层次的三观重组,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清国从来不曾有过全社会的争鸣和讨论。 相比较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从尊王攘夷,到大政奉还,到华夷变态,到脱亚入欧,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士人们,一直是有着广泛而激烈的思想学术争鸣,一直到确定了方向,华,已经愚昧野蛮的,夷才是文明理性的,这叫华夷变态。追求学习文明理性的欧洲,脱亚入欧,乡亲们还记得黑格尔的亚洲社会概念么?在当年的欧洲思想界,亚洲社会就等于野蛮愚昧哦,亲们。 大家把这些问题放开了说,思想的碰撞和争鸣,自然就认清了大势,大踏步学习西方,甚至公开喊出来全盘西化。而事实上,所谓全盘西化,怎么可能真的全盘西化嘛,又没有过文化大革命,嘿嘿,名正言顺地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制度和军事技术,内心里的传统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去掉显然不文明的,错误的,根本而言,东方的文明传统,还是固执地保存在日本社会。 所以日本公开喊出来的全盘西化的道路,是维新的道路,保留了固有传统中他们认为可贵的,革新了他们认为错误的内容,现代化的相当成功。日本在二战之后的表现,让美国思想界开始反思以往对亚洲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是哦,日本人用东方传统家庭理念管理的企业,也不比西方人理念的企业差哦。进而开始反思西方文化中心论,提出了欧洲话语霸权的荒谬之处。 清国则不同哦,因为文字狱的传统,清国社会体制内,从来没有过这样全面的思想争鸣。一直到清国灭亡,清国所采取的变革和现代化道路,都是在器物,制度这样的表层。 西方人为什么强?他们的文化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制度是怎么来的?他们的传统是什么样的?我们的传统又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地方是合理的,有什么地方是欠妥当的。这些对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深入理解和批判,像日本那样的思想争鸣,在清国内从来没有发生过。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在这种世界观价值观模式里,恭亲王曾国藩他们能够勇于提出要学习西方人的军事技术,那的确是超越那个时代的贤者和智者。 倭仁也算得一个忠臣,他知行合一地信守着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日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君辱臣死,他和他的家人,选择了自尽殉国,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个旧的时代殉葬。 恭亲王和文祥面临朝野巨大的守旧反对势力的围攻,怎么办?那只能由皇帝定夺啊。 那时候慈禧太后刚刚开始垂帘听政,那有什么管理国家,驾驭臣属的经验。许多年里,慈禧太后基本就属于看看寓教于乐的大戏,加强三观教育,和亲戚们家长里短八卦八卦。对于国家大事,基本就属于围观状态,在围观中学习积累经验。一个妇道人家嘛,慈禧太后那时候那里有什么主见。可是她信任恭亲王,这事情,就好办啦,噢耶!之后的许多年里,朝政基本就是恭亲王作为议政王在主持,慈禧太后支持他。 至少到目前为止,慈禧太后对清国的朝政,都是起着正面的影响的。 当年曾国藩办乡勇剿长毛的时候,朝廷上很有担心,曾国藩这样一个在野的匹夫,登高一呼,群起响应,这不是个好现象啊,这是国家的另一个隐患。更不要说,他还是个汉人。 清国一直是独崇满洲的传统,不论你原来是蒙古人,藏人,汉人,还是苗人,只要你没有成为满人,没进到满人队伍中里来,清国的皇帝总是觉得你不可靠。 当时朝廷上为曾国藩争取地位的是肃顺,可是咸丰皇帝还是犹豫不决,25岁的叶赫那拉氏在关键的时候,帮助咸丰皇帝下定了决心,重用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这是1860年8月的事情。 1861年11月,朝廷更是授权曾国藩统辖四省作战,所有文武官员都归曾国藩统帅节制,这是朝廷正式赋予他封疆大吏的名分和权柄。曾国藩用他的忠诚和才干回报了清国皇帝的信任。他同时向朝廷推荐他的门生李鸿章任江苏巡抚,他的朋友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在当地用湘军模式,招募操练乡勇,围剿长毛。 各位观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中兴三人众,登场啦。 曾国藩是坚定的守旧者,和倭仁一样,信守他的儒学传统。和倭仁不同的是,他见识广啊。他亲眼看到了洋人枪炮和轮船的威力,曾国藩还组织了手艺娴熟的工匠,努力山寨洋火轮,结果当然是失败的啦,这些洋玩意儿,还真不是清国的工艺大师们能用斧头凿子给山寨的出来的。 曾国藩是道德楷模,反正就有些中学里政治老师的样子,令人肃然起敬但是大家都有点怕他。反正楼主是不太敢和他亲近的,成天被教训啊,坐都没坐个相,成何体统! 可是李鸿章绝对是大家愿意交往的好朋友,那是相当的随和而且有喜感哦。李鸿章绘声绘色地向曾国藩描绘他看到的洋枪队多么厉害。想想都是啊,都是清国小百姓,就靠华尔他们训练一下,一千多人,就把同样配置洋枪,而且有十倍兵力的太平军打的满世界乱窜,这洋办法训练军队,那是完全不一样啊。 身居第一线的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都认为洋枪厉害,洋人的训练和作战方式更厉害,都向朝廷上建议,能不能请洋人帮助俺们剿灭太平军啊? 朝廷里主事的是恭亲王啊,那这事情就好办啦。清廷有意,洋人有情么? 洋人那里现在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也完全逆转了。英美法三国政府已经和清国签订了新的条约,而且恭亲王主政的清国政府明显友善讲道理的多啊,三国政府愿意帮助清国。三国的小百姓呢?对于洋国家来说,民意很重要哦。当年在清国的洋人主要就两类人,买卖人和传教士。 作买卖的洋人,他们也不反对,为啥?太平天国虽然欢迎洋弟兄来作买卖,可是有一条,不允许卖鸦片。现在清国政府都把鸦片买卖合法化了,抵的上军火买卖的损失啦,当时洋人和太平天国的军火买卖是个大头。买卖人不反对自己的政府帮清国打太平天国。 传教士呢?更别提了,当初最喜欢太平天国的就是这帮传教士,大家都是信洋教的嘛,他们以为。后来一了解,这什么乱七八糟的啊。新教的传教士认为拜上帝教是邪教,耶稣的弟弟都跑出来了。天主教的就更别提啦,这要搁早些年在欧洲,圣战哦,一定要剿灭拜上帝教这样的邪教。 1862年2月,清廷发布上谕,借师助剿。英国帮助李鸿章训练军队和指挥作战,法国帮助左宗棠训练军队和指挥作战。华尔率领的上海乡勇常胜军,被并入李鸿章麾下,常胜军扩编至五千人。华尔阵亡之后,英国派戈登少校帮助李鸿章指挥训练常胜军。 洋人的加入,对太平天国的打击是巨大的。洪仁玕说,“一自妖军贿买洋人以攻我军,我朝屡战屡败,我军无力抵抗,末日快到了。” 首先是士气上的打击啊,洋弟兄居然帮助清妖了,太平军这下受的刺激大啦。 再其次,经过洋军官用洋人的方式训练过的清军,那战斗力已经不是和太平天国处于一个世界啦。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6-06 1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