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64 點
註冊:2019-08-01
|
正文:
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是民间的商人,他们和公行买卖交易,那是正当也正常的。而英国商务总监,事实上是英国政府派遣的特使的官方身份,至少根据欧洲人的制度,他们有权力要求和清国官员交涉。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也没有电话视频那些的啊,他们要等上级的指示才能行动,那就啥事也办不成啦。所以他们都是中国人所谓的“全权”公使,在政府授予他们的权限范围内,他们可以完全独断行事。 第一个商务总监,是律劳卑勋爵。派他来的时候,英国外相巴麦尊勋爵就给了他四条指示, 1. 遵守清国的法律制度,哪怕那些是带有偏见歧视的制度; 2.尽量和清国人维持友善关系。 3. 书信不要使用威胁语气,不要冒犯清国官员。 4.不要管那些鸦片走私商人的事情。巴勋爵自己是托利党人,对那些走私鸦片的英国商人,那是相当的鄙夷。 但是这个任命的人选资格,其实很成问题,律勋爵只在军队和国会里待过,根本没有殖民地或者外交方面的工作经验。 律劳卑到广州干的事情呢,其实把这四条指示等于全给违背了。他先到的澳门,和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交接好工作,然后招募些当地的工作人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一错再错,错了又错啦。 他首先离开澳门入住广州十三行的英商馆,这就违反了清国的规定。洋夷没有清国官府的批准,那是不能够自己进广州的。 第二天,他派下属翻译好信件,去广州城门口递交公函给两广总督卢坤,试图表明自己的身份,建立关系。这里他更是错的一塌糊涂。首先,洋夷不能直接见官,只能通过十三行转呈。其次,他的公文格式,是平级的公函,而不是下级对上级的“禀”,更自称是“大英国正贵大臣”;清国官员那个敢接受这样的信函啊?当时就没人敢接收这个公函。 两广总督卢坤下令驱逐律劳卑出广州,鸦片商人渣甸庇护了他。两广总督命令十三行准备中止和夷商的贸易往来。律劳卑居然想出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争取社会舆论支持。他雇人在广州城内四处张贴中文布告,指控两广总督傲慢无礼,并且告诉城内百姓,官府要压迫大家啦,要一中止买卖,勤劳的乡亲们那不都得失业了吗?律勋爵,是真的把英国那一套照搬到了广州,哈哈。卢坤大怒,这厮是要煽动谋反啊。立刻下令,全面中止与英国的贸易,同时命令所有清国雇员撤出,断水停粮,派包围十三行英商馆,直至律劳卑离开广州为止。 律劳卑被迫离开广州之后,率领两艘军舰进入广州江面来耀武扬威,那其实真就是虚张声势,挥挥拳头,显摆显摆二头肌啥的,他那里真敢开战啊?回去向英国政府都没法交代。没想到清国炮台还真敢开炮,这下傻了吧?灰溜溜地跑了,回去想想这事不能就这么完啊,又写了封信来吓唬,派人转信给两广总督,攻击英国国旗,那是严重的冒犯哦,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哦。任何不敬英王的行为,都将会得到惩罚的。颤抖吧,卢总督,玩儿命地颤抖吧。这还真是他说的原话,英文是Therefore tremble, Viceroy Loo, intensely tremble。 律劳卑这么玩,那都是那些鸦片走私商人渣甸起哄给闹出来的。走私商人不怕中止贸易,他们本来就是私底下和清国商人交易,中止贸易对他们没有任何损失。他们就希望把事情给闹大,英国和清国打起来,他们就有机会把鸦片贸易合法化。可是颠地这些正经商人就不干啦,买卖一停,他们损失巨大,这些英国商人纷纷出来指责律劳卑胡闹惹事。感觉万分委屈的律劳卑自己知道理屈,无奈只好把军舰撤回澳门,要说他也是带着疟疾在尽自己的职责,却得不到同胞的认同,回到澳门两个礼拜,病情恶化,就在澳门去世了。这场风波也算是结束了。 临终前,他写信给首相格雷勋爵,告诉首相,和清国政府商谈,如果不带着武力威胁,那完全都是浪费时间。他的这个建议,日后就成为了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基本思路。 律勋爵之后的两任继任者,都本分而不惹事,尽量遵循清国的法规制度,这一段时期,算是暴风雨前的沉寂期吧。 1833年十二月,已经在澳门工作过几年的义律升任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本人是非常厌恶鸦片贸易的,认为这是英国的耻辱和罪恶,更不要说鸦片走私买卖啦。在这一点上,他和当时的英国外相巴麦尊勋爵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他只能在他的权力范围内,通过合伙英国王法的手段去尽量约束鸦片走私商人,毕竟,鸦片买卖本身,并不违反英国法律。义律多次合乎清国的规矩,以卑微的书信恳求当时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希望能见到总督大人。大家想想都知道,根据当时清国的制度规矩, 邓总督可是不敢私自会见洋夷的,那不规矩全乱了嘛,那怕是夷官,嘿嘿。 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 林则徐出生在福州,祖上据说是中原迁入福建的,家谱里的开宗始祖是宋朝的一位进士。林则徐的父亲是个秀才,教授私塾谋生,从小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太多啊。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考取进士,成为官一代。林则徐是一个典型的科举制度下穷人家的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 按当时的标准,林则徐那就是德才兼备的完美人物。一方面,林则徐是“清流”人物,也就是为官清廉。当然,那是要按当时的标准,潜规则啦,摊派啦,那些不算贪污。要按现代的法治标准去说,估计除了海瑞,明清就没清官啦。另一方面,林则徐有才干,管理百姓,治理水利,在湖广任上禁烟,也卓有成效。林则徐到那里做官,都造福当地百姓的,替当地百姓办好事,这倒是真的。 道光皇帝,按旧的传统,那也是明君。赏林则徐黄马褂穿不算啊,还允许紫禁城内骑马,那真是旷古未有的殊荣。那时候还不是清国后期,不得不倚重汉臣,道光皇帝能够这样重用汉臣,是相当不容易的。就算是后面惩处林则徐,我们后面会说到的,那正就是秉公处理,林则徐是有欺君误国之罪,道光皇帝也表现的非常宽厚,甚至在林则徐发配伊犁之后,还关心他的生活处境。 道光皇帝和林则徐,那真就是明君和忠臣。他们的悲剧和失败,那是当时的清国传统和环境所决定的。 林则徐到广州,先和邓廷桢,关天培等当地军政大员会面,按现在的说法,叫稳定干部队伍。邓廷桢本曾经上奏道光皇帝请求驰禁,既然皇上定了严禁,那就尽力遵旨照办。 有一个流传的段子,我倾向于相信这是真的。当时林则徐接到了许多揭发举报官员们参与鸦片走私的信件,林则徐当着官员们的面,把那些信件全给烧毁了,告诉大家,往事不究,从此大家伙齐心协力一起禁烟。 林钦差是清流,但是他更是一个要不辜负皇帝使命的大臣,他得办成事情啊。咱们简单举个例子啊,道光皇帝,那是出了名的穷,后来那些革命党就有嘲笑道光皇帝作叫花子的,穷到啥样呢?衣服旧了都舍不得丢,打个补丁继续穿,那是皇帝啊。林则徐成天和皇帝朝夕相处,他能告诉皇帝么?皇上啊,您找内务府打个补丁的银子,跟北京城,都能买好几件新衣裳啦。 整个体制就是这样,都抓了,谁来办事?抓了旧的,新来的难道不是一样的么?这是整个体制的事情,林则徐是个能人,他当然清楚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抓到最后,他自己啥事情都办不成了,而且大家都认真起来,他自己能说的清楚么?后面就真有言官举报他。我们说林则徐,张之洞这些是清官,是说第一,他们收受的贿赂,都是当时体制里公开的潜规则。他们左手进,右手出。第二,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摊派的钱,不是为了自己赚钱,而是用作国家的事情上。 稳定了体制内的官员们,林则徐开始雷厉风行的禁烟行为,主要是三方面入手。一,对内消除鸦片消费市场。二,知己知彼,了解洋夷的情况,积极备战。三,对外夷,恩威并施,收缴鸦片,杜绝源头。 这个思路有个巨大的问题是,吏治那里去啦? 驰禁派的主张,逻辑很明显的,拿吃皇粮的下手,官吏士人兵丁严禁鸦片,百姓通过教化,放任自流。当年有功名的,只要是秀才这样的,都可以领一份皇粮,吃皇粮,受皇恩,那么就应该遵循皇帝的命令,不许吸食鸦片。这个逻辑很清楚,从体制内禁烟。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05-29 1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