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吉奥 [樓主]
級別:俠客 ( 9 )
發帖:915
威望:152 點
金錢:2180386 USD
貢獻:186 點
註冊:2019-08-01
|
正文238
蒋介石去世
败退到台湾之后,蒋介石一直希望能够反攻大陆,他把台湾称作“复兴基地”。 蒋介石是一个一团矛盾的人,是一个有着悲情色彩的政治领袖人物。 蒋介石坚持到中日战争的最后,他赢得了外战,却失去了内战。 蒋介石有着很强的使命感,他认为自己肩负着拯救中国的使命。在他亲笔书写的台湾电台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战喊话中,蒋介石称自己作“匪军官兵的救星”,“中国同胞的救星”。 败退到台湾之后,他一直声称要“反攻大陆”。 韩战爆发的时候,他非常激动,蒋介石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到来,反攻大陆指日可待。 蒋介石积极要求向韩战战场投放国民党军队,加入联合国军作战,但是美国拒绝了这个要求。维护冷战遏制包围圈,是美国的战略。韩战爆发不过是使得美国把台湾岛纳入了包围圈防线内而已,美国不愿意扩大战争规模。 韩战结束之后,美国也一直拒绝,甚至压制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意愿。 1956年1月,蒋介石愤愤然对美国记者说,如果我不受外力阻扰,现在就能反攻大陆。 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1965年,中国进行核试验之后,反攻大陆的希望越发的渺茫。 1966年,中国当局发起文化大革命,蒋介石痛心疾首,在台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1966年11月,孙科,陈立夫,联名第三十二代衍圣公孔德成等一千多名国民党内外人士,倡议每年11月12日为中华文化复兴节。 1967年,中华文化复兴总会在台湾成立,蒋介石任总会长,旨在台湾岛和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育上,国民党政府的中小教育号召“德,智,体,群”四育并重。国民党政府规定台湾所有中小学都必需有“生活与伦理”和“中国文化基本”课程,注重古文培训和传统文化熏陶,灌输“礼义廉耻”的概念,加重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国民党政府同时对海外华人社区所兴办的中文学校,提高资金和教材上的资助。 国民党政府开始组织整理中国传统古籍,便于读者阅读,同时开始组织翻译成外国文字,用以推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开始组织翻译西方的政治,社会,科学等思想文化书籍。 同时开始设立文艺基金会,组织扶植国剧(京剧)书画等传统戏剧,文艺的研究和推广。 蒋介石声称,传统伦理道德是治世之本,其哲学思想基础在于“仁”。 作为一个坚定而狂热爱国者和种族主义者,蒋介石大力推广整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他同时对台湾本土的传统文化,却采取了严酷的打压。在两蒋时期,台语,客家话都被禁止,所有的原住民都被迫要取汉名,许多台湾本省文化传统被根除了。 1969年之后,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基本的管理事务,都是蒋经国在掌握,蒋介石开始淡出。 和许多独裁者一样,在统治台湾的期间,国民党开始了领袖个人崇拜的教育,小学课本里开始加入蒋介石小时候的故事啦,台湾各地开始树立起蒋介石的铜像。 1975年4月,蒋介石在台湾去世。 他去世之后,副总统继任总统职位,蒋经国是事实上的统治者。 1978年,中华民国总统任期满了,蒋经国出任总统,他选择了一个台湾本省籍的副总统。 蒋介世去世之后,国民党政府不仅要求台湾军,公,教人员服丧一个月,全台湾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一个月,而且依据旧传统,进行了大赦。 许多监狱中的角头和党外政治人士提前出狱了,他们将会给台湾社会带来些什么变数呢?
党外势力在70年代崛起
历史进入1970年代,台湾岛的党外政治势力依然在顽强地存在着。 我们如果对比辛亥革命之前的清国历史,我们似乎可以把走暴力路线的台独联盟的人士称作革命党人。而把在台湾岛内的党外势力,称作立宪党人。 这期间,有过许多离奇蹊跷的选举,有些明显是国民党“作票”啦。但是依旧有党外势力在议会和各地方公职中获得选举胜利。 在1970年代之前,原本的党外势力大致可以分作两类,本省的社会名流,像台南帮大佬吴三连这一类;外省人的知识份子,雷震,柏杨这些。外省籍党外人士侧重于思想言论上的诉求,而本省籍的党外人士则致力于进入议会议政,或者担任公职治理地方。 从1970年代开始,有一批新鲜血液注入,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士,开始参与党外活动。 许信良,出生于1941年,他是一个客家人,这娃家境不错,他爹是个地主。这娃从小酷爱读中国历史,少年时代,就有远大志向,这娃长大了要当“中华民国大总统”。像许信良这样“少有大志”“志存高远”的,其实在新生代党外势力中是异数。我们会看到,绝大多数的党外新生代人士,其实是因为一些个人经历的触发,而投身政治事业的。 许信良读大学的时候,就加入了国民党,这娃读书好,又“积极追求进步”。大学毕业之后,他又读研究生院,研究生还没毕业呢,他获得奖学金。1967年,他去苏格兰古老的名校爱丁堡大学学习哲学。 60年代中到整个70年代,是欧美日本各国左派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来自利物浦的披头四乐对的一曲Hey, Jude,四海传唱,这是一个四海一家的年代。 在法国,大学生们手拿毛主席语录,发起街头暴动。在日本,进步青年走上街头控诉万恶的资本家。在美国,花童们高唱要做爱,不要作战。反战和平运动,黑人平权运动,在美国各地燃烧。 在苏格兰的许信良在这个大时代的洗礼中,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阅读各种他以前在台湾从没有见过的左派思想论著。 1969年,许信良从苏格兰回到了台湾,他开始在国民党的改革派杂志上发表文章,以其独特的见解赢得了声誉,受到了李焕和蒋经国的赏识。 1973年,许信良获得国民党提名参选台湾省议会并且胜选。 但是进入了省议会之后的许信良,开始表现的让国民党担忧了,他开始公开在议会内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多项议案,给国民党造成了难堪。 1977年,许信良出版了自己的书籍,对国民党进行了批判,招致国民党内同志的讨伐。 1977年10月,许信良无视国民党的警告,回到自己的故乡桃园县竞选县长,并且击败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许信良当选桃园县长之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他正式成为一个“党外”。 1944年,吕秀莲出生于台湾桃园县,她的父亲是个挺成功的商人。 1969年,吕秀莲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这一段经历,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70年夏天,吕秀莲去欧洲旅游,遇到了一个华人,她当时并不知道对方是台独联盟的人。这个人给她讲述了许多台湾所发生的不公义的事情,这些吕秀莲以前生活在台湾的时候闻所未闻的事情,震撼了吕秀莲。吕秀莲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台湾人,她应该作些什么? 1971年,吕秀莲结束了比较法硕士的学习之后,回到台湾进行政府机构里工作。她的工作成绩不错,还获得了提升。吕秀莲也开始出版一些自己的论著,开始获得一些社会知名度。 1976年开始,吕秀莲开始致力于女性平权运动,相对于当时台湾的社会传统,她的一些从美国带回来的理念,是非常激进的。吕秀莲开始遭到国民党情治人员的骚扰打压,不堪其烦,她决定避走海外一段时间。 1977年,吕秀莲又去了美国留学,她打算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完成法学博士的学习。 在美国得知美国就要和中华民国断交的消息,吕秀莲觉得自己应该回到台湾,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台湾社会。 1978年,吕秀莲回到台湾,参加故乡桃园县国大代表的竞选。她的这次努力失败了,但是她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当地的声望。
楼主 曹立仁 发布于 2013-10-24 1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