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我们是怎样来到一个拒绝大师的时代!
本頁主題: 我们是怎样来到一个拒绝大师的时代!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帆泽南北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4970
威望:974 點
金錢:11344 USD
貢獻:12666 點
註冊:2023-11-19

我们是怎样来到一个拒绝大师的时代!



19日晚间,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一场讲座。
讲座人是国际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

他的讲题是“转变我人生的五次经历以及它们如何促使我成为一名艺术家”。
肖尔谈到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重要性的时候,
突然说,“今天在场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
你们今天特意来听这个讲座,但却都不能够集中注意力。
那么你怎么能够在意,你平时吃的东西,或者太阳照在你皮肤上的那种感觉呢?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挺好的。”

随后,他走下讲坛,回到观众席。这件事最初只是在小范围内引发了争议。正好赶上司马南在西安扑街。
于是很少有人关注这则新闻。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过就是一场突然中断的讲座罢了。
远没有很多时事热点来得“刺激”。
保不齐还会有人将其解读为:美国人来华讲座“耍大牌”,遭到爱国师生的集体抵制,最终黯然退场。
这件事给我最大的触动却是,我们竟然来到了一个拒绝大师的时代!想想还真的挺令人悲观的。

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 年出生于美国纽约,被誉为“新彩色摄影大师”。
他6岁开始接触摄影,14岁时就将3张照片卖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17岁成为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的专职摄影师,
23岁成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首位在世艺术家,29岁成为第二位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当世摄影师。
自1982年至今一直担任巴德学院(Bard College)摄影系主任。
这样的人被称为大师,可谓是实至名归。下面这张照片是肖尔的代表作品之一。

有人会说,我看不出这张照片好在哪里,我的旅拍照片都会比这个好。
现在让我们看看肖尔本人是怎么说的:“在最普通的场景中可以最好地将(世界)传达出来。

比如我拍的广告牌上关于山的画。我认为这是一张很棒的照片。但我内心深处告诉我,这很容易。
这并不需要多大的洞察力。我想那天开车经过那条路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

”那么,肖尔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呢?这是一张你可以天天看到的画面,但你却从来没有停下来认真观察过。
直到有一位摄影师把放到你面前,你会心情大动的说,哦,这可不就是我的生活么。
其实摄影就是这样。取景构图、曝光等一切只是手段,本质上是要实现摄影师对于文化的破译。
所以,能否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问题回到新闻事件上。在当今这个时代,能够邀请到一位大师级的艺术家,
尤其还是一名美国人,来到中国举办展览和讲座,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请允许我一连用了3个非常。我曾经连续几年从事过艺术和展览方面的工作。

我深知,拦在这种文化活动前面的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事实上,在我所知的摄影大师中,肖尔已经属于作品相当“温和”,立场也不那么突出的一位。
而他所做的演讲“转变我人生的五次经历以及它们如何促使我成为一名艺术家”,仅凭题目判断,
应该对央美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但可惜的是,很多大学生“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

事后主办方回应,此事可能是误会了。确实很多人在低头看手机,但其实都在记笔记。
好吧,我并不在现场无法作出评价。但我想说的是,肖尔作为以观察细腻著称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判断还是相当令人信服的。
无论怎样解释,这些大学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机会都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不需要这些“洋大师”。我们有的是自己的大师。
我们有金大师,夹大师,卢大师……好吧,你长得帅你说了算。

我和一位在某著名高校任教的朋友聊起此事,他对于这件事丝毫没有感觉到惊诧,甚至觉得都算不上什么新闻。
这些年除了金双赢这类人的讲座可以“场面活跃”以外,大部分学术讲座都是死气沉沉。

玩手机只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已。他说:“现在的大学讲座,早就不是我们当年那种还需要在走廊里搬凳子听的样子了”。
思想的碰撞,激烈的争论更是越来越少。学生们在提问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都显得非常“老成持重”。
有时候让人怀疑,这到底是学术讲座还是学习文件。就如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肖尔愤而离席上,却忽略了的另外一个细节。

现场提问环节中,两名学生所提的问题与其说是在提问,还不如说是自问自答。
大学生是最应该思想活跃、好奇、喜欢观点撞击的一群人。但这种云里雾里又不会越雷池半步的提问真的令人大失所望。
所以实话实说,并不是大师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而是我们在拒绝大师。

那么,必然要问一句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就是当代大学生的迷茫。大学,原本应该是聆听名师讲堂醍醐灌顶的畅快;
学生社团里争论的精彩;与友校竞技时的碰撞和欢呼;也会是对心仪的TA做出情窦初开的表白;
在图书馆占座的斗智斗勇;有结伴旅行的精彩回忆;
甚至是血气方刚的打一场架……

但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就业的压力早已经让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压力会让人选择逃避。
无时无处不在玩手机不过是众多逃避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
除非是家里有矿,多学一点艺术只为提高人生质量。剩下的完全基于喜爱而把美术当作职业的孩子,理想不能不为现实让路。
所以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那名男生会向大师请教手机摄影这么“有趣”的问题。

此外,不应该只批判大学生们不够尊敬,还应该看到艺术正在面临着什么。
因为艺术是敏锐的,能够洞察现实,所以往往会表达出讽刺或者愤怒。
如果说阅读文字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艺术则可以跨越种族、性别、年龄和语言的障碍。
就好比我的文章,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得明白。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毫无阻碍的欣赏大卫像的经典,蒙娜丽莎的神秘。

当代的装置艺术更是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我还记得2021年央美研究生毕业展上的一件作品“激烈鼓掌”。
当人站在椅子面前的讲台,椅子上的手就会慢慢抬起、鼓掌。当人离开,这双手就会慢慢放回到膝盖上。
无论是谁,只要站在那个位置上,椅子们就会不停的鼓掌。

我有幸在当年看到了这件作品,并惊叹于作者的奇思妙想。可能随便找个人都会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这就叫艺术的魅力。但是后来也不知道这组作品到哪里去了,还有没有机会再次登上展台。
我更不知道,下一个这样的作品要等到何年何月。

如果没有了思考的独立性,没有讽刺和愤怒,没有对文化和生活的演绎,也就没有了所谓艺术。
这世上最可怕的艺术,是把美玉砸碎,然后掺上莫名其妙的东西,再用模具一个一个的压出来。
从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方法远比想象的简单的多。

第三个方面要谈的是,大师可能在现实中根本活不下去。
我这里要说的是真正的大师,而不是中专卢大师那样的伪大师。
以前曾经有读者赐给我“当代鲁迅”的名号,被我一口拒绝。
人贵自知,我只是在为这个时代做一点知识增量和常识普及,绝不敢媲美先贤。
同时,我看到这顶帽子还被赠予过中专卢大师,且被欣然接纳。我便越发不能接受。
因为即便是鲁迅本人生在今天,能不能成为大师还是未知数。当年鲁迅也受到过不少人的攻击。

但那些人是谁?是章士钊、是胡适、是徐志摩、是林语堂……这些人本来也是大师。
他们通过报纸、杂志和演讲你来我往的隔空过招。言语犀利字字珠玑。普通老百姓如同看神仙打架。
虽然插不上嘴但胜在过瘾。鲁迅不会去和街头小贩争吵,北平的乞丐和人力车夫也绝不会堵在鲁迅家门口破口大骂!
人人都还是要点脸的。

现在呢?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有了看似平等的发言机会。
于是乎,毫无根据、反常识的口沫横飞;单一的情绪价值输出、阴谋论、唯立场轮、各种杀人诛心无处不在。
即便是大师在世,一样会被牠们逼到墙角。只要一句话说错了,立刻就会遭到司马扑街之流的轮番撕咬。

想要发表点高论?来来来,请学会端杯子转圈敬酒先!
反之,中专卢大师之流倒是成为了文化的旗手,舆论的灯塔,千万粉丝追捧的“大师”。
足不出户便可以带领粉丝纵览国际风云,没有过半分金融从业经历却能为投资者指点迷津。
这上哪说理去?!

或许艺术品在他眼里真的就是“欧美人随便在一张白纸上印几个几何图案”。
我觉得这可能不是他看不懂当代艺术,而是当代艺术配不上他。
所以他才会如此憎恶“留过洋,在大学里教书或者在媒体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


我在前文中写过: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从来不缺信息和资料。
只要学会Ctrl C + Ctrl V外加不要脸,混一个自媒体大V并不难。
他们凭借的不外乎是比一般人多搜集了一些资料罢了。而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最缺少的是新闻道德和媒体精神。
如果仅仅是搞笑带货也就罢了。
但他们这种人对社会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利用别人的知识盲区灌输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
把自己包装成无所不知的“大师”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推广反智。

但问题是,一个时代可以容纳的大师是非常有限的。当中专卢大师多了,真正的大师就少了。
当人们把中专卢大师、司马扑街的话奉为圭臬,斯蒂芬·肖尔遭到的冷遇也就不足为奇。
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豪横的应该是“粗鄙的利己主义者”。
前者至少还曾经是文明的一部分;
而后者,他们拒绝的其实并不仅仅是大师,还有整个现代文明!
当大学生们继续追随着司马扑街、卢大师之流批判民营企业,污名化莫言,
把矛头对准外国资本,把西方的文化、艺术、历史当作文化入侵,就是在亲手葬送自己的未来。


对于未来,要保持理性的乐观。不要担心自己与所谓的主流声音格格不入。
毕竟,拥有高贵的孤独并不可耻。

赞(3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26 15:5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1-01 10:55